传习录心读03圣人到底是修成的还是
2023/11/20 来源:不详最好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://m.39.net/pf/a_4618897.html文/罗文念先生明睿天授,然和乐坦易,不事边幅。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,又尝泛滥于词章,出入二氏之学。骤闻是说,皆目以为立异好奇,漫不省究。不知先生居夷三载,处困萶桌取精一之功,固已超入圣域,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。------王阳明《传习录》站在有界的角度来看,王阳明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。据说他在母亲的肚子里呆了十四个月才出生,而且他的祖母在他出生的当天曾梦见“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”。因此他的祖父便为他取名为“云”,后遇神僧点拨,改名“守仁”,他出生的那栋楼则被称为“瑞云楼”。王阳明6岁时曾写过一首诗叫《哭象棋》,又11岁那年随祖父入京,途经金山寺时即兴赋诗一首:金山一点大如泉,打破维杨水底天。醉倚妙高台上月,玉箫吹彻洞龙眠。王阳明12岁的时候在京读书,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请教私塾的先生:“什么是人生的第一等事?”老师说:“好好读书,像你父亲一样考取功名,光宗耀祖啊。”王阳明则不以为然的说:“我觉得不是,我认为人生的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。”王阳明晚年的时候,有一次到江西一个庙子去游玩,一踏进去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,正觉得奇怪,抬头一看,不远处有一间破旧不堪的官房,房门紧锁,上面还贴了封条。王阳明觉得很奇怪,就想打开进去看看里面到底放了什么秘密的东西。于是找来和尚问:“你们为什么把这个房间锁起来?”和尚说:“过去有个老和尚闭关,涅槃了,现在就在里面,吩咐后人不要将门打开。”王阳明一听更好奇了,立刻命人打开房门。结果打开门一看,只见一个已圆寂的老僧端坐在蒲团上,墙上有一偈语:五十年前王守仁,开门即是闭门人。这种种的迹象给人一种王阳明天生就是圣人的感觉。如果王阳明是天生的圣人,为什么还要像普通人那样经历曲折的修学历程?如果王阳明天生不是圣人,那他为什么经过一番历练后又可以经由悟道而成为圣人,难道煮砂也可以成饭,磨瓦也可以成镜?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,说了一句话: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。”好一个“吾性自足”!原来每个人都是圣人,只因杂染而不能自见。而格物致知就是去除心灵的杂染,回到生命的本来。,“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”,就是心外求法,想要在外面的事事物物中找到圣道的真理,这无异于缘木求鱼。凡真理必具有普遍性,释迦牟尼佛苦修六年后,于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:“奇哉,奇哉,一切众生,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。”由此可见,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圣人,只是因为杂染太多而圣性未得到彰显,所以需要做渐修的功夫慢慢的去除,让心体的光明得以显现。打个比方,如果圣人的境界是纯金,普通人的境界则是金矿,金矿本来就是金子,但要成为纯金,必须要经过炼化,去掉其中的杂质。虽然炼化,金矿中的金子并没有增加或减少。这,就是人之所以可以通过修持而抵达内圣的原理。而内圣功夫的修持,无论什么教派或法门,一般都是通过以下方式入手:第一、信入。有宗教性质的修持方法对信有特别的要求。如果不信,就很难有什么效果。有的人不会格物,也不会穷理,他就认定自己是圣人,并以孔子或阳明等圣人为信仰的对象,长期熏习,亦可渐入圣境。第二、行入。行主要是专注于功夫的修持,比如儒家的“格物”、道家的丹道、佛家的禅定。每一家都有完整的理论和系统的方法,行一步就有行一步的效验。儒家四纲七证八目,四纲:大学之道、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。七证:知、止、定、静、安、虑、得。八目: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道家精气神虚道。炼精化气、炼气化神、炼神还虚、炼虚合道。佛家九次第定。初禅定、二禅定、禅定、四禅定、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、非想非非想处定、灭受想定。第三、理入。由理而悟,由悟而明,这也是王阳明悟道后经常用来接引学生的方法,有很明显的禅宗特色。不拘一法而法法可用,不拐弯抹角,以入境为要。